2021年4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现场检查某疑似非法填埋危险废物点位。
近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仅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督察移交的509个责任追究问题,就牵出6000余名领导干部被问责,其中涉及省部级领导干部近20名。徐必久表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要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对黑色发展坚决说不。
按理说,在反复强调两山理念的当下,督察问责利剑高悬时期,不应出现那么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应有那么多的领导干部被问责。但事实就是,从2016年第一轮督察到2018年“回头看”督察,再到2019年开始的第二轮督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发现并推动解决了近24万件群众身边发生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且对领导干部生态环保“不作为、弄虚作假、官僚主义”等进行了史上最为严厉、最为精准的问责。那些被问责的人,完全丧失了政治敏锐性、为民责任感,初心丢弃、使命搁置,被问责实在是种瓜得瓜、咎由自取。
从督察实践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同样面临一些顽瘴痼疾,表现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等问题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姑息纵容、网开一面,有的甚至甘愿成为污染行为的“保护伞”。这再次说明,环境生态污染也和政治生态污染一样,同样具有反复性、高发性、顽固性、难愈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应该紧盯不放,特别对那些敷衍整改、弄虚作假的,更要持续加码、从严惩处,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影响中国绿色发展的步伐。
这里,必须严肃的指出两类问题,一类是跨轮污染,一类是抱团造假。所谓跨轮污染,就是有些问题,第一轮督察时已经指出,第二轮督察时依然故我。山西省晋中市违规上马焦化项目;辽宁省辽河流域生活污水直排、水质恶化;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陆坊工业区晨飞铜业污染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所谓抱团造假,云南杞麓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有设计、有谋划、有工程、有方案,政府、企业、个人联手造假,性质极为恶劣。杞麓湖水质长期为劣V类,但当地以生态补水名义,从大龙潭引水入湖,建设5条入湖延伸排水管道,将生态补水和部分水质提升站出水,输送到水质监测点附近水域,稀释水体污染浓度,人为干扰水质监测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假象,糊弄督察、蒙混过关。第一类屡督不改,第二类胆大妄为。玉溪29名官员因此问责,教训理应汲取。
上述恶劣做法,是一种极不负责、极为短视、极端错误的行为。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影响的是国家的决策,危害的是政府的形象。如今,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目标、兑现承诺,必然是一场硬仗。任何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污染问题,都在坚决整治之列。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对黑色发展坚决说不,这是一个不能丢弃的原则。